「領養代替購買」是近年飼養寵物的趨勢,除了各縣市政府公立的中途之家外,也有許多民間單位朝這方向努力推動著,而且許多做法值得借鏡之處,台北市議員汪志冰指出北市動物之家目前的領養程序過於粗糙,造成多年來遭退養的狀況一直未見改善,動保處應就領養程序做檢討,增加家訪環節審視家中情況予以判定是否適合飼養寵物,並教導飼主正確的飼養觀念,不但能有效降低退養數更能提供被收養寵物獲得良好照顧環境。
低薪、高房價讓現代的年輕人不願生孩子轉而選擇養寵物陪伴,然而很多飼養寵物的知識在課本中是沒有提到的,先不論時不時就會傳出虐待動物的新聞,家中適不適合養寵物、如何教導和面對寵物的脫序反應甚或是根本家人就反對飼養,領養者就把寵物養在自己房內,其生活型態形同變相虐待,因北市動物之家僅依據「台北市公立動物收容處所動物認領任養辦法」第五條中規定依申請書上逐條說明教育後並經獸醫師診療、植入晶片和注射狂犬病疫苗即可領回,且後續僅以電話訪查方式被動追蹤,根本無從知道犬貓是否適應新環境或遭受待遇,其中也有人領養回家後發現不適合又再把寵物送回動物之家退養的情況,動物被領養的期望再次落空外,更造成動物之家無謂的消耗。
汪志冰表示,北市動物之家截至3/23收容犬貓共939隻,多出原收容量610隻逾五成,已多年超收不堪負荷,應想方設法降低所有讓寵物回到動物之家的可能,近三年自動物之家認養後遭退養的犬貓數平均近40隻,其平均天數約10天,甚至不乏有領回當天就退養的紀錄,雖遭退養的數量並不高,但天數顯示領養者事前多未做好充分準備,不只白做工對寵物來說更是二度傷害,據了解,目前動物之家的人力編制共46人,應結合目前現有的118位志工人力一起合作,應可參考「浪浪別哭」、「社團法人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等民間協會認養的家訪程序,導入事前家訪的步驟審視未來寵物一輩子要生活的地方是否合適,例如陽台過低會擔心狗狗跳出去、隔音不好狗狗敏感吠叫會被鄰居抗議、拿出些範例照片告知領養者可能會面臨到貓咪抓沙發、狗狗翻垃圾桶等等的場面會發生,先把醜話說在前頭,確認領養者真的準備好要迎接一位新家人的到來。
汪志冰表示,動保處應儘速研擬認養需家訪的實施辦法,在有限的人力下結合志工、愛媽的力量來完備認養,且減少退養、棄養數的情況才是真正達到動物保護同時增加行政效能,也可避免掉許多濫用領養實則虐待的憾事上演,短期應以退養數完全清零為目標,又可推廣正確的飼養觀念,讓認養的愛更有溫度,一兼兩顧的作法何樂而不為!?